0.
我其实没有当过很完整的一天的外卖员,我就送了两三单。然后我为什么要送外卖,是因为当时就是你应该也知道就是学校有一个禁止外卖入校的政策,就是需要设立中转站并且每一单外卖要收2.5元的中转费用,然后我当时就想体验一下,看一下这个外卖员是什么样的感觉、整个送外卖是一样的什么流程,所以我是去体验的一种性质。当然就是我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但是可能我的回答其实并不能代表专职的外卖员的普遍情况。
Q1 时间内嵌
数字平台通过算法中介了劳动和消费的关系,通过建构高效、及时等时间话语来赢得资本市场,但同时也对外卖送餐员实行了算法管理下的时间规训和时间操控。是否让你形成了焦虑情绪,害怕无法及时送到?
我感觉其实的确是非常焦虑的,特别是我在送外卖的时候我是骑自行车送的,我没有用电瓶车。送的两单都是在东川路地铁站和更远一点的地方,然后送到学校里面。我当时是第一次那么清晰感受到身体里有一种想要闯红灯的冲动。其实当时我遇到的交通情况很好,一共只吃到了两个红灯,但就连这两个红灯我都是觉得非常想要闯过去。所以就连我这种以玩玩为性质的外卖员都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情绪,我感觉如果那些真正的专职送外卖,他们可能需要接更多的单、可能需要送更长的距离的话,可能焦虑情绪甚至会更严重。因为一方面如果送的慢的话,平台是会扣钱的,我最后送的两单其实都超时了,然后平台也是都扣了钱,最后本来应该有10多块钱的收入的,到时候大概只有6块多左右;另一方面我自己经常点外卖,所以我能感同身受的就是,我送的两单一单是麻辣烫,一单是加了冰淇淋的一点点。如果送的慢一点,口感是会有明显的下降的,这也就是朴素的责任心,让我觉得应该要尽快送到顾客手中,我觉得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有点和时间赛跑的性质在里面。
Q2 情感劳动
送餐平台依靠算法精细化的管理来维持顾客至上的逻辑,将传统情境下的情感劳动付出合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实现了对于送餐员的纪律规训。你也做过顾客的角色,是否有种高位者的优越感或怜悯感,角色互换,在你成为外卖员后有什么心态上的变化吗?
我会觉得我更冷漠了,很奇怪,但我感觉就是这样。我很难说是因为就是最近的学业压力等等因素造成的,还是就是因为我有了这样的经历造成的。
我之前觉得我对于外卖员的一些经历或者事件会表示一种无条件的同情和支持,就是我觉得他们一定是弱势群体,尽管会有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出现,甚至造成一些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和后果,但我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反应也会是他们真的是没有办法、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计的迫不得已。这种宽容我感觉倒不一定是高位者的优越感或者怜悯感,我可能更会认为这是像一种共情,就是"谁还没有着急的事情"。那么,他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比我着急,我让让他也没什么。
但是有了这种体验之后,我会更倾向于认同这样的观点,就是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当尽可能去做到"有所不为"。这里的有所不为就体现在遵守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上面。
我也承认,我用自行车送的两单都超时了,但是我在送外卖的过程中我是没有闯过红灯的。而且需要指出的就是,我之前可能以为外卖员没有选择,但是有了这次体验之后,我会觉得在具体的场景具体的情境下,你是可以有选择的,这个选择只是你不愿意去做。因为我们的确有看到很多外卖员是因为需要赚够一定的金额每天才能够养家糊口;但也有一些外卖员是仗着自己的公认的弱势群体地位,真的是无法无天,视交通规则于无物。有时候与其逆行在人行道的人群中乱窜,过到马路对面的非机动车道上我会觉得真的更快。
而且特别还是要说的就是,因为你违反交通规则而提升的配送效率所让你抢到的更多的单,都是在挤占那些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的机会。劣币在驱逐良币。一些最最基本的基础的东西,我觉得是要坚守的。它可以循序渐进,比如说先从不闯红灯开始,至于你校内的无人区域超个速,那我们日后再议。
而且特别是最近也有研究指出,现在网约车平台、外卖配送平台都能通过算法将平台服务提供者的时薪控制在30元人民币每小时。意思是如果你接到了一个好单,你之后的可能两三个小时接到都是很差的单。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觉得去卷这些单量其实更没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外卖市场的低端劳动力供给的弹性是很小的。这个的意思是在市场劳动力供给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应当限制个体的单位供给,反而能提升劳动力的总体报酬。这个时候正是进行交通规则实践执行的好时机。
Q3 游戏化
平台算法对送餐员实行游戏化评级的"差序格局式"的管理方法对外卖员实行"游戏化"的激励和鼓动。外卖员将"骑士"等级的升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作理所当然,这在无形之中为算法剥削进行了普遍的、内化的、合理的解释。在你做外卖工作的经历中,是否有这种完成任务的类游戏体验感?
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体验并不是很多。因为我相当于打了30分钟就退了。这个游戏对我而言我没有深入的去参与进去。
就我个人性格特点而言,我反而会觉得我会主动去把生活中的一些无聊和枯燥的事情游戏化。比如说做作业的时候,我会给自己脑海中浮现一个进度条,完成30%了、完成50%了、这样子一步一步让自己激励着去完成作业;有的时候事情很多,我的视野里就会朦胧浮现有些游戏中的每日任务一样的,完成一项任务就奖励自己某种激励,就像打游戏做每日任务一样。
特别是我会觉得剥削就是剥削,剥削没有打着游戏化的幌子。外卖员不是文盲,他们能看得懂手机上显示的配送地址,他们也会刷短视频、了解时事。有像雷海为这样能上诗词大会的外卖员,也会有很多知道自己正在被剥削的外卖员。这种游戏化在完成了包装剥削的同时,也在微观上赋予了外卖员个人的他们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荣誉感。可能不恰当的类比就是,你会觉得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是对于你给学校当免费劳动力义务打工的包装吗?这可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Q4 "逆算法"与劳动赋权
送餐员通过日常的劳动实践,逐渐了解并熟悉后台算法的运行规则和规律,通过"逆算法"的劳动实践,往往采用"打规则擦边球"的方法,来实现和翰旋自我劳动权益的最大化。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或者见过这类情况?
在我送外卖的经历中没有,但是我有一些想法。
这个东西其实不仅仅劳动者在做,我感觉只要是每个互联网使用者都会在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就在这个月的前几天,我发现饿了么之前每个月的超级吃货卡都会送我的很便宜的加量券包,这个月要花36块钱才能买了。所以我痛定思痛,果断转战美团点外卖。在订一些酒店机票的时候,我也会请我不常出去玩的朋友帮忙看看他们的价格是不是比我更便宜。买东西的时候还要看看,他们的软件有没有"杀熟"。
如果我从算法的设计者的角度思考,我不认为劳动者能够轻易摸清后台算法的逻辑。特别是当一些算法包含了很多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内容之后,算法的设计者都无法讲清楚算法的逻辑。很多算法达到的效果是宏观最优而不是微观最优。对于个人而言,算法更多可能呈现的是一种无逻辑的状态。如果我这个月坚持不用饿了么,下个月我上线的时候,饿了么会给我"好久不见的老朋友"的补贴吗?没人敢肯定。如果三个月坚持不用,会有吗?我也觉得未必。就像之前说的那个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很多人自以为发现了算法的一些规律,实际上还是一个小时挣30块钱。
个人的努力,我觉得未必没有用。但对于算法造成的潜在危害的抵抗,我觉得不能仅仅依赖个人的努力。
Plus.
其实我可能感受到感触最深的东西,其实不是你这边写的4个问题,我可能更多想说的是一个更偏向于外卖制度这样一个底层方面的东西。就是在边送外卖的过程中,其实我也在边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在外卖的过程中其实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存在。这个三角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安全、效率以及便宜。这三个关键词其实都很好理解的。安全就是指,外卖员送外卖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闯红灯;效率就是指,我从下单到店家出餐,到外卖员能够尽快的把外卖送到我的手中让我吃上热饭;便宜就是指每一单在店内堂食的价格的基础上,不增加过多的配送费用。这是三个关键词的解释。
为什么这三个性质说他是不可能共存的,我们也一个一个看。在现在有效率和便宜之下安全有所被忽略基本接近于现状,也是我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产生那种极其强烈的想闯红灯的愿望的原因;安全和效率也很好理解,我可以开车送,可以无人机送,但价格也就蹭的上去了;安全和便宜也是类似的,类似于邮政标快。
平台当然可以成为众矢之地。当美团的CEO大谈特谈,如果提高外卖员工工资会导致亏损可能的时候,美团高级管理团队的薪资却在近年来连迎上涨。但如果你要问平台能做什么呢?给外卖员涨薪?在市场均衡条件下,30元每小时就是边际劳动产出,涨薪更有可能带来的是网约车司机向外卖员身份的转移,而不是真正的薪资上涨。降低配送效率或者提高运费?那个坚决不点零配送费外卖之外的外卖的你愿意吗?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替代外卖员?……
我最近非常喜欢说这种话,大概就是先指出你的问题不是核心问题,然后提出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哪里,最后说这个核心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有点稻草人的意思。要是我高中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思维,我写作文可能也不会那么痛苦。但当我不用为写一篇议论文章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我会发现这样的思维无法明确的指导实践,而我又无可奈何。
「又说没有意义 又问改变何处
世界将要改变 而从我们开始」